









冰岛举行冰川「葬礼」,北极圈降下塑胶雪,亚马逊热带雨林火灾烧近1个月,地球进入紧急状态。「世界文化艺术节」今届由以芬兰、挪威、丹麦、瑞典、冰岛北欧五国为主题,为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的共存带来启迪。其中《极地漂流记》由北欧最大原住部落萨米(Sámi)艺术家演出,族群面对生态危机与政权欺压,渐渐失语。从遥远雪地,吟诵者传来一场不折不断的迴荡。
「说起北欧,大家都想起他们有先进科技,独有生活品味,和较完善的社福制度。很多人忽略其实北欧有原住民萨米人,而他们曾被压榨。」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节办事处高级经理张国伟表示。上届世界文化艺术节以非洲为题,今年往北半球高纬度去,亦不讳呈现「理想居住国度」一些黑历史。萨米人是谁?原住民萨米人为欧洲仅有游牧民族,分布在现时芬兰、挪威、瑞典至俄罗斯等地。其祖先起源可追溯至10,000年前,部分族人依赖牧养驯鹿,按照季节到不同地区放牧。雪中穿着红、蓝、黄色织布衣裳,萨米人飘来一种浪漫想像。根据联合国资料,现有约8至10万萨米人,挪威境内佔六成。现实许多萨米人到非萨米地区及城市打工念书,从外表看没什幺差别。
萨米语长久以来受压抑,更出现失语一代、两代人。萨米语为广泛称谓,细分为南、北至更细小集中的地域分野。受殖民历史影响,据Polar Peoples Self-Det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(1994)所指,至少1000年前萨米人开始出现语言冲洗之情况。教会企图以贱视萨米语,标籤其为恶魔语言,及严禁举行宗教仪式,展示基督教的正统地位。然而一些教士认同应该使用萨米语向萨米人传道,并编製《圣经》。19世纪中起,欧洲国家民族主义愈来愈激烈,「一个国家,一种文化」等思想蔓延。加上达尔文主义影响,政权进一步矮化原住民,认为他们需要被强硬规範。不公的社会机制影响日常生活层面,例如1902年,挪威政权禁止向不以挪威语作日常沟通的人民出售土地。
少女遭裸身拍照作「科学用途」,北欧北部、南部的萨米人跨越边境至挪威特隆赫姆聚合,首次团结起来,讨论文化保存方向。为记录此历史时刻,该天定为萨米人民族日。然而,族人始终未能阻止各居住地的铁腕政治。年前电影作品《萨米的印记》(Sami Blood)讲述1930年代一班萨米少女在校经历,女生需要被量度头颅,及脱下衣物裸身拍照作为「科学用途」,反映族人被噤声的时期。战后语言歧视仍然严重,「芬兰化」、「挪威化」、「瑞典化」等表面和谐氛围未改,政策资源亦不均。情况至1990年代缓和,萨米语教育及法律条文整体改善,及后在某些地区被列为官方语言。惟事实上萨米语教师、教材及运用语言空间仍然不足。时至前年,挪威的萨米议会(The Sámi Parliament of Norway,Sametinget)时任主席在新年时首次不用萨米语致辞,说自己萨米语不精是因为挪威政府「褫夺我的语言」,可见影响长远。
来自芬兰的鲁斯卡剧团「极北三部曲」系列,正正围绕萨米人的文化传承。剧团创于2010年,多年来旨在跟原住民艺术家共同创作。他们与格陵兰国家剧院由2014年起创出「极北三部曲」。首部曲Áillohaš——Son of the Sun,改编着名现代萨米诗人Nils-Aslak Valkeapää(1943-2001)生平故事。讲述一个萨米小男孩在成人礼进行时,不忍心刺死母鹿,未能完成仪式。他不能展示民族讚许的刚阳气息,醉心于冻原上向鸟儿歌唱传统哼歌(yoik)。哼歌是萨米族音乐文化,可被简单视为旋律,惟对族人而言乃灵魂与自然的连结。渐渐Valkeapää找到其命中任务,现实裏他把原住民艺术推广至世界层面,为少数取得主流认知的萨米文学、音乐及艺术家,使用各种方式延续萨米语。
极端气候 冲击萨米人生计今次鲁斯卡剧团带来二部曲《极地漂流记》,导演Jarkko Lahti称之为纪实剧场。剧目邀请3名分别来自不同北部地区的艺术家,包括格陵兰、俄罗斯、芬兰北萨米地区。除了人与人关係,人与自然亦是原住民文化核心。Jarkko Lahti指出:「艺术家来自那些寒冷的地区,他们对全球暖化引致气候极端有不同体会。从一个自古依靠自然赋予的原住民文化角度,人与自然建立关係很重要,那是大家都应该聆听的。」萨米人跟驯鹿密不可分,驯鹿为萨米人提供肉、奶,皮作为衣物,骨亦可化为刀子与梳子等日常用品。有一个说法是,如果没有驯鹿,现在便不会有萨米人。不过,并非所有萨米人都会牧养驯鹿,有些捕鱼及从事林业。极端气候问题之下,萨米文化首当其冲。因为中小萨米牧场愈来愈难依赖放养,驯鹿找不到足够食物,而需要补购饲料,增加成本。气候直接影响生计出路,更让年轻萨米人却步。
假如我不再牧鹿,不能说萨米语,那我仍是萨米人吗?剧目演出萨米诗歌、西伯利亚楚科奇人(Chukchi)神话传说、因纽特人(Inuit)脸谱舞蹈,舞台背景却呈现人物访谈数码录像,表达对身分问题的纠结,彷彿穿越时空。Jarkko Lahti解释,表演因纽特舞者需要将脸涂黑,透过肢体及故事,追溯远古记忆。对于身分认同,北欧部分政府对萨米人制定一些政治「标準」,或可丰富讨论。至1990年代,芬兰、挪威、瑞典已分别成立其萨米议会,由萨米人民选出代表,提交经济预算及政策意见等,扩大自决(self-determination)程度。多年来,各个政府不断改善对萨米人友善的政治标準。客观标準包括选民自己,或其父母或祖父母是说萨米语的,住在什幺区域等。不过由于萨米语面临消失危机,官方增加一些主观标準,即是选民自己认为自己是否萨米人,反映政治层面应许个人的身分认同。经历现代化及全球化冲击,原住民带领众人回到心源,感性地回应身分、土地、历史等问题,令人拭目以待。
现代芭蕾舞动易卜生《群鬼》瞄瞄其他节目,文化艺术节还有新式歌剧《秋天奏鸣曲》,改编悲情大师Ingmar Bergman同名电影作品;由后摇滚天团 Sigur Rós参与音乐製作的舞蹈作品《黯黑祭典》、当代马戏《界限》等。让人至为期待的要数挪威「现代戏剧之父」易卜生(1828—1906)作品《群鬼》,由挪威国家芭蕾舞团上演。易卜生批判社会礼教、家庭价值等,大部分剧作面世时引起不少抨击。去年,南京煞停柏林一个剧团上演易卜生代表作《人民公敌》。被问到有关事宜会否对主办团队自我审查,张国伟表示「完全没有影响」。他表示《人民公敌》多次在港上演,《群鬼》则较少,后者故事涉及家庭、女性、梅毒、宗教等元素,亦为值得深思的议题。再者,团队认为此作以现代芭蕾呈现故事,打破言语偏重的框架,更为新鲜。他笑言,北欧五国不止家具与旅游名胜,希望让观众感受文化多元之美。
世界文化艺术节2019日期:10月18日至11月17日查询:2370 1044worldfestival.gov.hk
注:即日至9月4日购票享七折优惠文:刘彤茵编辑/蔡晓彤美术/SIUKI电邮/culture@mingpao.com